接触到本书,是在吴秀波与汤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片中多次提及《查令街十字路84号》,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对于有过八年书信史的我来说,书信体的故事并不陌生,自然勾起往事泛起涟漪。
记得那一天,是和你看的,在米高梅。
你曾说我从未给你写过一封信,也很少为你写诗,其实只是因为执念太深。然而看了《不二情书》,读完海芙《查令街十字路84号》,我想我突然有了念想——为你写信。或许我写不出很优美的文字,动人的话语,但在老去的那一天,若是我先离开这世界,我希望为你写的一辈子的信,能在你读到他们的时候,传递我们所有的过往与曾经,甜蜜与幸福,带着我的深情与寄思,告诉你,我爱你。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恨一座城。而我也因为你,爱上了长沙,就像爱着你一样。定性,知事,造梦,遇人,择城,终老,人生大抵都是如此吧。
《查令街十字路84号》是由海伦·汉芙于1970年撰写的一本书,书中收录了二十余年来,作者本人同伦敦古籍书商法兰克·铎尔间的书信纪录,而后者所经营的marks & company书店的地址,正是查令十字街84号。之后该书的内容被改编成了电影和戏剧,而查令街十字路84号原址,如今是一家麦当劳。其实,不论是84号还是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都记录着纽约女作家海莲和这家伦敦旧书店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虽未曾谋面,且相隔千里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或是书信中蕴藏着的丝丝情愫,都给人以温暖、以信任。该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着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本书的译者陈建铭是台湾一位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他在未被出版方邀作译者之前,便凭着自己对《查令街十字路84号》的热爱和理解,着手开始翻译其中的章节。如今,陈的作品一版再版,可见《查令街十字路84号》历久不衰的魅力与那份感动,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爱书人。
很多天之前的深夜,我用了半个月夜将《查令街十字路84号》读完,内容并不很长,以至于读到最后一封信时的我有些失落,意犹未尽莫不是如此。好几封信都是含着泪读完,直到结束全书,花未泯,泪依然如泉涌。想起从前车马慢,书信的时光,置身于书信与现实梦境之间,无限惆怅,无限感伤。一封封书信,二十年的来去,漂洋过海来看你,始终如一,始终美好,只可惜缘悭一面,物事人非。
我想,不管是谁,在他所有的记忆里,书信往来的记忆都是温暖的。每一次焦急地等待,每一次收到书信的动心与激动,无以言表的喜悦,不自然不自觉的让你动容。那一刻,是幸福的。当爱情以另一种方式述说铺陈,留白于字里行间之时,更多的不是信纸行距的留白,而是内心的留白,挥斥泼墨之间,写满着朴实的爱,仿若昨天,仿若眼前,《查令街十字路84号》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不温不火,不喧哗不矫揉不做作,意在言外,贵在真实,隽永淡雅,读罢如沐清风,收获着初心。好的感情,莫不如此,她并不需要日周月年,耳鬓厮磨,遥遥知意,默契在心,足矣。
最后,我想说任何一本书的价值都不仅限于传播知识,而在启发思考,反观今世。《查令街十字路84号》或许会随着《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渐行渐远而淡出我们的视线,但它带给我们的感动,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物质还是灵魂,都相濡以沫过我们,纵然总会相忘于江湖。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感情,莫逆于心,她在《查令街十字路84号》,等你。